井陉“大石桥缸炉烧饼”别具特征,是祖传技艺,求过于供。打的烧饼放十天半月不返潮,不变硬,油不过浸,新鲜程度和刚出炉时没有两样。由于作坊建在井陉县天长镇大石桥桥头,俗称“大石桥缸炉烧饼”。
“大石桥缸炉烧饼”的关键是“缸炉”。“缸炉”选用井陉特产的陶瓷大缸,底部架上炉条,上部扣上一个凿去底部的小陶瓷缸,构成一个肚子大,口径小的缸炉膛。另一个关键是炉膛里的燃料,用的是烟煤焚烧过一次的无烟乏炭,使火力旺盛,烤出的烧饼没有煤烟味。
清代,河东村有一户打烧饼的,每当天长镇集日时,多打几炉背到集市上去卖。由于天长镇是秦皇古驿道,车马过往商贾很多,井陉缸炉烧饼的美名,就在山西和河北两地敏捷传达。我们都知道他打的烧饼香酥可口,但不知道隐秘地点。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有一家姓池的外地人迁居在河东村,以杀驴为业,曾将驴油供应这户打烧饼的,由于同在一村间隔很近,用驴油和面的隐秘才逐渐被乡民知晓,打烧饼的技艺才流传开来。
石太铁路修通后,路过井陉,有商户把烧饼担到火车站去卖,火车一到站,乘客们下车抢着买。还有的商户巧动心思,把烧饼背上火车,卖给南来北往的旅客,所以,“大石桥缸炉烧饼”的美名传达得更远,成为井陉特征风味小吃,2010年当选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1959年6月,石家庄市委告诉井陉派人到市里打烧饼,招待中心首长。县里引荐王三小去,打了七八天烧饼。过后市委给王三小寄来立功喜报,还让地方政府安排好王三小,发挥他的技艺特长,要把“大石桥缸炉烧饼”,做成千年古县的特征美食,成为井陉文明传承的一张靓丽手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