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惜食“魔法”能否打破行业“隐忧”

来源:米乐体育app下载官网    发布时间:2024-07-09 09:42:00 点击量:1

  2022年初以来,在能源危机、通胀高企等众多因素的叠加下,德国需要救助的人数激增,食物银行的受众增加了50%左右。今年初,德国正提议将垃圾箱捡食物这一行为合法化。图为顾客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面包店购买食品。新华社

  晚上9时,北京“95后”女生小梁会骑上单车来到家附近的正本原(官舍店)面包店,领取提前在“惜食魔法袋”小程序下单的面包盲盒。“通常32.9元的盲盒,可以开出4~5个面包。”小梁说,这相当于正常价格打了3~4折,并且还有因随机性带来的惊喜感,对于她这种“面包脑袋”简直别太合算了。

  和小梁一样,不少年轻人都热衷于购买剩菜盲盒,并将其视作一种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如正本原、原麦山丘、墨茉点心局等品牌的“剩菜盲盒”,甚至火热到需要定闹钟去“抢”。

  所谓“剩菜盲盒”,并不是真的在卖残羹剩饭,盲盒里多为品牌门店当日没卖完的临期食品,以寿司、面包、咖啡等产品为主。观察的人表示,“剩菜盲盒”的流行,对反食品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但只有兼顾了业态创新和食品安全,才能真正的完成多方共赢。

  “‘剩菜盲盒’的说法,其实容易引发误解。更准确来讲,‘剩菜’指的是余量食物。”一位从业人员以一家烘焙类门店举例,在“剩菜盲盒”这种商业模式出现之前,当天销售不完的面包,只可以通过报损销毁处理,但这类产品并没有真正过期,无形中给商家增加了经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余量食物”的广义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外观或包装不符合售卖要求、按产品货架期要求须下架、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预包装食品或农产品。一般来说,超市等店铺对于余量食物的解决方法是降价销售或者直接丢弃。

  如何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食物银行”是一种公益的方式,通过捐赠余量食物的方式,为社区低收入弱势家庭提供食物补充。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食物银行的实践。在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一直在探索。比如,江苏南京等地必胜客餐厅的“食物驿站”,不定期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余量食物。

  近两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剩菜盲盒”,打开了一种商业新思路。目前主流的“剩菜盲盒”在第三方平台上出售,平台先行把概念推广给商家并邀请入驻,在整合了可提供剩菜盲盒的餐饮店后,再链接至消费者,顾客在线上预约,到线下门店自取。在理想条件下,这样的模式能够达成商家、顾客、平台“三赢”的局面。

  事实上,环境也是受益方,这种模式也在为碳减排作贡献。根据一位网友晒出的“惜食魔法袋”用户界面,其购买的11个“剩菜盲盒”,共减少了27.3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余量食物可以认为是绿色低碳商品。将流通过程中剩余的食物再利用,实现食物的梯次利用,既避免直接丢弃带来的处置成本和处置过程中的排放,也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馨说。

  “剩菜盲盒”最初起源于丹麦一公司开发的软件“TooGoodToGo”(直译为“扔了可惜”),入驻的餐厅、面包坊、咖啡厅、超市等可以在此将当天没卖完的食品以打折的价格打包出售。类似“拯救食物”的理念启发了国内创业人的思路。2021年开始,国产版“剩菜盲盒”如“惜食魔法袋”“趣小袋”“米粒盒子”“八点以后”等,开始相继出现在一些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

  早些年,晚上8点以后,不少商超和面包店会对当日生产的面包等食品进行折价销售。但为何相较于折价销售的不温不火,“剩菜盲盒”却成了消费界的“新宠”?

  “以前想到买临期食品都抹不开面子,但‘盲盒’形式成了潮流,再买这样的‘剩菜盲盒’就少了许多心理障碍。”经常在小程序上购买面包盲盒的小何袒露心声。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晒出“种草”剩菜盲盒的笔记,“省钱的同时还节约粮食,何乐而不为”“环保、便宜、量大,还是盲盒,这简直就是消费界叠buff(游戏用语,指一系列的技能、属性等进行累加)的存在”……

  “年轻人群更倾向于追求随机奖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李大伟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开盲盒的方式购买到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他们会收获超值的消费体验,效用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果换作折价销售的形式,这类消费者可能会由于确定性而放弃购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雪认为,“剩菜盲盒”更好地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新特征。首先,“盲盒”的属性使消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人们的猎奇心态和好奇心理。其次,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体验化消费,追求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也比较依赖线上购物,“剩菜盲盒”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消费心理。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剩菜盲盒”的兴起,为粮食节约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从时间线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后,餐厅、面包店将当天剩余的食物低价出售的情况变得更普遍。同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呼吁社会及各部门切实做好粮食节约工作。

  2021年,国产版“剩菜盲盒”应运而生。2023年春节以来,平台入驻商家和用户开始大幅度的增加,随后大量有关产品迅速进入大众视野。

  “临期食品市场教育日渐成熟,助力了‘剩菜盲盒’的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围绕目前正处于市场风口的临期食品赛道给出一个观察视角。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显示,以临期饮食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7.8%推算,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71亿元。

  购买属于临期食品赛道的“剩菜盲盒”,是否意味着消费降级?“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取决于是否提升了生活质量,而非花钱变多了还是少了。临期商品店乃至‘剩菜盲盒’的出现,让我们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很好的满足其更精细化的需求,消费者福利是提升的。”吴萨说。

  最大的质疑声来自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消费者反映,购买到的“剩菜盲盒”存在口味不佳、以次充好、超期销售、食材不新鲜等问题。另据新闻媒体报道,确有少数商家为了达到更好的清仓效果,在生产时间上打“擦边球”,或者将保质日期模糊处理。

  对于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有关头部平台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目前平台能够最终靠技术方法,追踪和管理食品的质量和保质期,商家会及时提醒用户,全流程在食物不离店的情况下完成,没有第三方接触食品的风险,确保食品安全。

  有网友认为,“剩菜盲盒”有几率会使另一种形式的浪费——因为口味不合或者大包装、大分量带来的二次浪费。

  8月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剩菜盲盒”消费提示称,“盲盒”自带的不确定性和“剩菜”本身的安全问题,可能使“剩菜盲盒”背后存在隐患。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众多购买的人在购买“剩菜盲盒”时,务必注意“剩菜盲盒”食品保质日期、包装日期及贮存条件等,或向销售人员核实相关信息。

  “‘剩菜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方式,虽然不被法律所禁止,但是必须规范经营,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今年6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第五条明确规定,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的人权益条件的食品、化妆品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剩菜盲盒”经营,必要的规范与监管需跟上,避免沦为食品安全的盲区。首先,尽快完善临期食品流通方面的法规,使临期食品的流通符合安全性能条件。其次,对临期食品流通销售经营渠道实行严格管控制度。

  对于“剩菜盲盒”接下来的发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第三方平台要率先建立起完整的行业秩序,对“剩菜盲盒”售卖的所有的环节进行严密检查,确保临期食品安全。同时,平台方可通过降低客单抽成的方式,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形成规模发展。

  “剩菜盲盒”的规范经营和推广,需要商家、消费者和社会各方一起努力。正如一位“剩菜盲盒”的“铁粉”网友所言,“只有真正了解并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才能让‘剩菜盲盒’从一种噱头变成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减少食物浪费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上一篇:【48812】盒马:“一口一口吃掉沙漠” 盒马沙漠有机菜规划化上市

下一篇:【48812】湖北省4起成功避灾事例获应急办理部通报表彰